跳到主要內容

Making slide with Slidify

update:

slidify 原作者的套件對於 utf-8 編碼有問題,無法產生 utf-8 編輯的 index.Rmd 檔案,參考[5] 的文件,使用他的版本可以解決中文 utf-8 的問題。

>require(devtools)
>devtools::install_github('junjiemao/slidify')

------------------------------------------------
以前使用 reveal.js 製作 Slides,最近使用 deck.jsRémi Emonet 加入了一些 extension,這些都是使用 HTML or Markdown 來寫 slide。另外,Slidify 是結合 R 環境,使用 R Markdown 來撰寫 slide 的套件,在它自己網站上寫著:


Slidify: Reproducible HTML Slides from R Markdown

Slidify 內含許多 HTML5 Slide Framework:
  1. Google IO2012
  2. DeckJS
  3. RevealJS
  4. FlowtimeJS
  5. ImpressJS
  6. Landslide
  7. DZSlides
  8. Shower
  9. Showoff
  10. FathomJS
  11. HTML5Slides
  12. Slideous
以上各種 slide framework 的範例可以在 Ramnath Vaidyanathan 作者GitHub repo.中找到實際的例子。 安裝步驟:
  1. 安裝 devtools,R Console 中輸入: install.packages("devtools")
  2. 載入 devtools 套件:require(devtools)
  3. install stringi packages: >install.packages("stringi")
  4. install magrttr packages: > install.packages("magrittr")
  5. 安裝 slidify: >install_github('ramnathv/slidify')
  6. 安裝 slidifyLibraries>install_github('ramnathv/slidifyLibraries')
  7. 載入 slidify Library: >library(slidify)
  8. 建立 testSlidify 目錄及 slides: >author("testSlidify")
  9. 編輯 slides 內容 
  10. 產生 slides 檔: >slidify('index.Rmd')
如果安裝時,有版本衝突,出現 ERROR: dependency 'knitr' is not available for package 'slidify',無法安裝 knitr packages,可以再安裝 install.packages('packrat') 來管理版本的稱圖問題。

當下一次要編輯 slides 時,必須要重新載入 slidify, slidifLibraries 兩個 library,並且再次 author('dirName') 以及 sildify('index.Rmd') 檔案:
  1. >library(slidify)
  2. >library(slidifyLibraries)
  3. >author('dirName')
  4. >sidlify('index.Rmd')
index.Rmd 檔案是產生 Slide 的主要檔案,檔頭是使用 YAML 格式來指定使用哪種 Framework, theme, widgets, logo 等資訊,YAML 的檔頭如下:
 ---
title       :  Test Slidify
subtitle  : the subtitle
author    : Your Name
job         :
framework   : io2012        # {io2012, html5slides, shower, dzslides, revealjs, impressjs...}
highlighter : highlight.js  # {highlight.js, prettify, highlight}
hitheme     : tomorrow      #
widgets     : [mathjax, quiz, bootstrap, interactive] # {mathjax, quiz, bootstrap}
ext_widgets : {rCharts: [libraries/nvd3, libraries/leaflet, libraries/dygraphs]}
mode        : selfcontained # {standalone, draft}
knit        : slidify::knit2slides
logo        : LogoFilename  # logo should be put in  assets/img  directory
biglogo     : logoFilename
assets      : {assets: ../../assets}

YAML 格式主要是以 : 作為分界,作為屬性與屬性值的設定。

接著是以三個 ---以及緊接著一個空白行作為 slide 的開始,然後再以 RMarkdown 語法來編輯slide 的內容,RMarkdown 的語法可以參考 R Markdown 網站[3] 的 Slide Presentation 的文件,在每一個 slide 的開始,就是 --- 的後面是設定這張 slide 的樣式,以{}含括起來,內部是類別、id 、 以及使用 & 符號來設定不同 layout 的樣式,底下是一個簡單的 index.Rmd 範例:

--- &twocol w1:40% w2:60%
## Two Column Layout 
This slide has two columns

*** left

- list 1
- list 2
- list 3

*** right

- list 1
- list 2
- list 3
這個  twocol 的 layout 是在 io2012/layout 的目錄,換言之,只要 include 某個 framework 就可以設定它內部的 layout 樣式,而 layout 的樣式可以自行設計不同的 layout,layout 的設計參考作者 workshop 的文件[1],下載 workshop 的檔案,檢視原始程式碼來設定不同 slide 的 layout 的樣式。

另外,在 slidify tutorial[4]的原始程式碼、R Markdown 的 slide Presentation 文件可以做為製作 slide 的參考。

-----------
[1] http://slidify.github.io/workshops/
[2] http://slidify.github.io/playground/
[3]  R Markdown 網站 
[4] https://github.com/jvcasill/slidify_tutorial 
[5] http://blog.hatmatrix.me/cn/r/slidify-mojibake/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CodeBlocks 多國語言的設定步驟

多年來一直都是使用 CodeBlocks 英文的介面,不曾想過要將 CodeBlocks 設定成多國語言的開發環境,對於不習慣於英文介面的國人,設定中文的使用介面是非常需要的環境,在 CodeBlocks 論壇有一篇文章提到 :Do you know http://wiki.codeblocks.org/index.php?title=Internationalization ?這個連結說明在 Windows 系統如何設定 CodeBlocks 成為 Internationalization 的環境,整個設定過程如下: 到 CodeBlocks 翻譯文件網站 下載 .mo 檔案:下載時需要 Ubuntu One 的帳號及密碼,登入後點選 .mo 檔案(不要下載 .po 檔是可編輯檔) 系統會傳送一封信件,點選信件的連結,將 .mo 檔案下載 將檔案複製到 C:\Codeblocks\share\CodeBlocks\locale\zh_TW 目錄(沒有這個目錄請自己建立) 開啟 CodeBlocks >> Setting >> Environment >> View >> Internationalization 選項打勾 >> 點選 Chinese 重新開啟 CodeBlocks 要加入其他語言的 .mo 檔案,則在 locale 目錄中新增其他語言的目錄名稱,例如: 德國 de_DE,這樣 CodeBlocks 就是多國語言的開發環境了。 當如果要恢復英文的介面,只要取消 Internationalization 的選項勾選,然後再次重新開啟 CodeBlocks 就回到英文的開發環境。 後記: CodeBlocks 翻譯文件網站 要下載 .mo or .po 檔案需要等待系統回復信件到 Email 信箱,無法及時處理,將這些檔案儲存在 Google Driver 的 src/CodeBlocks 目錄,以後可以從這裡直接取用。

cmd 程式無法執行的解決步驟

因為要設定 cmd 的編碼方式為 Unicode 編碼( chcp 65001),可能不小心修改了編碼,而導致cmd 無法開啟,主要的原因是:「cmd 變成沒有編碼」,所以才造成 cmd 無法開啟。在 Windows 8 中要恢復 cmd 編碼的步驟如下: 1. 滑鼠移到左上角,會出現功能的選項,點選「搜尋」的圖示 2. 在輸入的格子中,輸入「cmd」但是不要按下 enter 3. 滑鼠移到「cmd 命令提示字元」,,按下「滑鼠右鍵」 4. 下面會出現一些選項,點選「開啟檔案位置」,如此可以找到 cmd 命令提示字元的位置 5. 在「 命令提示字元」檔案中按下滑鼠右鍵,並點選「內容」 6. 點選「選項」,把「950 - Big 5 繁體中文」的編碼加入  

洗鏡光 - DCview.com達人部落格

要找 working set 的資料,從 [1] 的網站中得到他寫的作業系統筆記,而他筆記的內容大部分是從洗鏡光老師投影片的內容整理而來,於是 google "洗鏡光" 找的洗鏡光老師的投影片,結果是:「洗鏡光 - DCview.com達人部落格」,這是介紹「相機」的網站阿,怎麼是洗鏡光 老師的 blog 呢? 後來自己認為:「洗鏡光老師不可能沒有自己的網頁」,於是在「程式設計俱樂部」論壇[2]中找到洗鏡光老師的發言,其中有老師的英文名字(   shene ),再使用 shene 找,於是在找到洗鏡光老師[3]在美國的網站。從老師英文的網站中,在得知老師在台灣的網站就是「洗鏡光 - DCview.com達人部落格」,繞了一大圈才在「文章列表-- 電子計算機(電腦)科學 (3)」中,真正找到洗鏡光老師的投影片。 在 blog 中,另外有2篇文章,有一篇是說明「浮點數精確度」的問題,是值得詳細閱讀。 -------------------------------------------------------------- [1]  http://nixchun.pixnet.net/blog/category/523852 [2]  http://www.programmer-club.com.tw/ [3]  http://blog.dcview.com/blog.php?m=Bj8CZQ%3D%3D